央企外迁的大幕已经拉开。
近日,据“深圳发布”消息,今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将完成集团总部迁至广东深圳,深度融入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同期,据界面新闻报道,经过合并重组之后的中国船舶集团总部,将于年内搬迁至上海。
这不是唯一的总部从北京外迁到其他地方的央企。
2021年9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迁回武汉。这意味着,时隔12年,三峡集团再次回到大本营湖北的“怀抱”。
同月,新合并成立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自此,上海又多了一家堪称行业“航空母舰”级的“巨无霸”央企。
早在2021年上半年,新组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新合并成立的中国中化先后落户雄安新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再次迈出关键性步伐。
……
种种信号表明,央企总部正在批量搬离北京,哪些城市将会成为最大受益者?
01
北京有多少央企总部?
目前,我国共有120多家央企,其中包括96家国资委出资管理企业、26家中央金融企业,烟草、铁路、邮政等3家行政类央企,出版等多家文化类央企。
一般而言,社会将国资委监督管理的央企,视为承担主要经营功能的产业类央企,共有96家,覆盖核电、军工、航空航天、石化、电力、能源、电信、汽车制造等领域,其中51家为副部级。
来源:国资委官网
央企总部分布在哪些城市?
北京占据绝对优势。我们熟悉的三大运营商、三桶油、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国铁等众多央企总部等100余家央企,总部都设在北京。
大量央企总部的存在,让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
据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北京拥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不仅超过沪港广深的总和,而且远超东京(39)、纽约(17)、伦敦(15)等国际大都市。
除了北京之外,央企总部最多的地区分别是上海8家,港澳6家,东北5家,广东4家,武汉3家,雄安2家,成都1家。
上海有8家央企总部,分别为东方航空、中远海运、中国商飞、宝武钢铁、交通银行、太平人寿,以及新成立的中国电气装备,再加上即将迁移而来的中国船舶。
港澳共有6家央企总部,香港有5家,分别为招商局集团、港中旅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太平保险、紫荆文化集团;澳门1家,为南光集团。
东北有5家央企总部,分别为哈尔滨电气集团、中国一重、中国一汽、鞍钢集团、中国华录,分别位于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鞍山、大连。
武汉有3家央企总部,分别为东风集团、中国信科集团,以及最新迁回的三峡集团。
广州深圳都是2家,其中南方电网、南方航空位于广州,华侨城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位于深圳。
如果加上即将落户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深圳央企总部将变成3家。
雄安新区也是2家,包括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和中国中化。
此外,成都还有1家央企总部,即东方电气集团。
02
央企总部疏解,谁是最大受益者?
第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雄安新区。
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本身就是因首都而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是雄安新区的首要任务,也是雄安新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北京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将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学校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
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目前,已有2家央企总部落户雄安新区,分别是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中化。
华能集团,此前也与雄安新区就支持雄安新区发展、高质量推进搬迁工作、加强相关领域合作等深入交换了意见。
除了这几家央企之外,未来还将有一批央企总部、高校等落户雄安新区。
这些新落户的央企总部等机构,不仅会带来大量就业人口,还会带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03
第二大受益者,则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上海。
与北京定位不同,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不仅是金融业高度发达,而且还是我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新产业最发达区域之一,综合实力之强、国际化程度之高,是吸引央企落户的重要优势。(参阅《北京上海,谁是中国第一座4万亿城市?》)
目前,上海有8家央企总部,除了交通银行、太平人寿2家金融类央企外,还有6家国资委旗下的央企,包括东方航空、中远海运、中国商飞、宝武钢铁,以及最新合并成立的中国电气装备,和即将迁移落户的中国船舶。
中远海运,系中国远洋、中国海运两大航运巨头在2016年重组而来;中国船舶,系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于2019年重组而来。
这两大央企之所以选择落户上海,不无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门户枢纽等优势的考虑。
而最近合并成立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落户上海的原因也相差不大。
据悉,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之所以将总部落在上海,主要是看中了上海作为国内国际两大循环的交汇点这一战略地位而来,而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技术和人才整合是主要考量因素。
基于这一优势定位,上海未来还将承接更多央企总部,有望成了北京之外的第二大央企总部。
04
第三大受益者,则是深圳、武汉、东北、西北、海南等相关产业集聚地。
央企总部落户雄安,主要是基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而来,而落户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则是以聚焦主业、靠近产业集聚地和产业前沿为导向。
三峡集团因三峡建设而成立, 最初总部设在湖北宜昌;2011年,在北京、宜昌、成都三地组建总部,管理机构从宜昌迁至北京,北京成为事实上的总部。
不过,诞生于湖北、成长于湖北,与湖北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当前,三峡集团总资产三分之二在湖北,三峡集团的员工中近三分之二都是湖北人。
所以,三峡集团总部回迁武汉,不无回归业务主营地的考虑,同时也不乏推动湖北疫后重振、灾后重建的重要出发点。
要知道,这次回迁,不只是总部机构回迁,而是“能迁全迁、应迁尽迁”。对此,湖北更是承诺“尽湖北所能、倾湖北所有”,“该支持的全支持,能保障的全保障,应服务的全服务”。
与三峡集团回迁武汉类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落户深圳,则是基于深圳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地的发展基础。
所以,未来央企总部外迁,除了雄安新区作为主选择之外,其他地区多数会将产业优势、国际化程度等作为主要考量。
除了上海等城市外,与农业相关的央企会否落户东北?
与能源相关的央企会否迁往西北?
与海洋经济、旅游相关的央企会否落户海南自贸港?
值得关注和期待。
05
央企总部为何要搬离北京?
央企总部汇聚于北京,既有计划时期历史因素遗留的结果,也不乏北京作为首都的独特吸引力所致。
然而,过多资源集中在首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大城市病”问题,也不利于首都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就被提上日程。
哪些功能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
根据北京2035总体规划,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
立足于这一定位,不仅一般制造业、批发市场、物流市场等被纾解到周边地区,就连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共1.2万人也已搬入位于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北京实现了“都”与“城”的分离。
这两步完成之后,就轮到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了。
显然,央企总部外迁,并非北京留不住企业,而是要服从国家战略部署的大局。
疏解非首都功能,固然会对北京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立足于治理大城市病、落实首都功能战略定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化发展的未来,显然是多赢之举。
借助“四中心”的超级定位,北京的未来仍旧不可限量。